学校课程设计与儿童个性化发展

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针对不同学生的爱好要求,适时适度地开发学习内容。

  人本化处理是对统一教学内容的二度开发,是一种增删调度,其二度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兴趣要求都是各不相同、丰富多彩的,因而,教学内容的人本化处理,最大限度地考虑每一位儿童的个性特点,富有个性化的色彩。当然我们不是一味迎合学生,我们会考虑教材间必要的逻辑顺序,我们同样尊重教师的个性特点,发挥教师课程开发者的作用。教学内容的人本化处理,包括对教材的遴选、调整,局部的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反映主体的个性,从而促进儿童个性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教师教学个性的充分发挥。探索中,我们认为“人本化处理”策略应该追求教学内容的“生活性”、“趣味性”、“动态性”和“开放性”。我们在以下具体方法上进行了尝试:

  ①将教材内容整合 在使用教材时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同时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本班学生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或与其他学科整合,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度。如语文《长城》一文的学习,可与社会课上了解修筑长城的历史及名胜古迹一课,音乐课上欣赏、学唱《长城谣》相结合,从而让学生更全面地去了解长城。科学教学中,《认识蚂蚁》这个内容,如果根据教材安排的顺序,那么当教学时,师生会一个蚂蚁也观察不到(因为那时的气候已经不适合蚂蚁在户外活动)。所以我校的科学教师就将教学内容适当提前。数学《垂直》一课的内容中,教材先安排教学从一点向已知直线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的知识,然后安排教学怎样画垂直线段的方法。我校钱老师认为这两个内容先后调换教学会更科学,于是,她将“垂直线段最短的内容”移后教学,先教学画垂直线段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在画垂线段练习的过程中去探索垂直线段最短的知识。事实证明,她的策略非常成功,教学效果很好。当然将教材内容前后调整不能随心所欲,应该谨慎使用,必要时需要备课组的论证。

  ②将教材本土化改造 教材中涉及的具体事例、情景,可能远离本地学生的生活,我们设想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相结合的情境学习新课,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至于如何改造,可能会面临多种选择,这就取决于主体的个性,不作过分统一的要求。

  低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一课,作者描写了南京梅花山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未曾到过梅花山,但无锡的梅园有许多学生听说过,也去过。因此,教学中,预先布置学生去了解梅园梅花的情况,课始安排学生汇报所了解的内容。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的感受语文的确在身边,从而消除对语文教材的陌生感,上课时学生便能与作者进行自然对话,加深体验。这样,对教材进行本地化改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正是我们现代语文学习所需要的。

  另外,课文里有关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方言名词等内容与本地不一样,或不符合现实,教师可根据本地情况进行改造。数学中有很多例题所要求的教具或学具在教学中很难准备,我们的数学教师就适当的将这些题目改为容易准备学具的题目,这样的改造不仅不会降低原题的功能,还更有利于操作与理解。

  ③将教材与生活、时代相贴近 很多课文叙述的事件、时间发生在以前,甚至上世纪等,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学新课前,可以尝试让学生讲述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生活、近阶段发生的事件,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拉近教材与现代学生的距离。

  比如学生在学习《土壤和我们》一课这内容后,他们了解了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通过调查还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对土壤早成了破坏,从而产生了开展保护土壤的行动的愿望。这时就可以利用学生内心的美好愿望,结合“国家土地日”教育这一契机,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制作保护土地的小报,到社会上去宣传土地保护的方法与思想,或组织学生给有关部门写信、参与社会实践等。

  ④增加补充一些内容 “补充”是人本化处理策略中常用的方法。我们尝试补充生活中蕴涵的学科知识的例子,或将教学内容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导入新课;尝试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补充无锡地区的相关知识;我们尝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或生活中需要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比如四年级组举行放风筝比赛后,关于风筝的话题成了信息技术课的研究内容,五年级探讨数字编码的规律与应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